PinnedPublished in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ese Edition尋回特色僅僅十年,香港從「文化沙漠」晉身為全球矚目的亞洲藝文中心,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乃是最大功臣。許多香港本地藝術家獲得了國際畫廊的賞識,亦有許多國際藝術家的作品登陸香港,流向亞洲的藏家。…2d ago2d ago
PinnedPublished in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ese Edition醫療科技 香港淘金香港會成為醫療科技的流奶與蜜之地嗎?——撰文 楊瀅瑋;編輯 鄧詠筠;製圖 陳家恒Feb 28, 2024Feb 28, 2024
PinnedPublished in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ese Edition香港旅遊業的下一個「生命週期」疫情之後,國際旅行逐漸復甦,旅客重返香港。曾熱衷「買買買」的旅客如今卻對城市漫步展現出更大的興趣,想要探索這座城市本身的文化與氛圍。當單一的購物旅遊模式或再難以支撐起這個行業的後續發展,香港旅遊業的下一個生命週期將圍繞什麼展開?——撰文 尹琛;編輯 鄧詠筠;插畫 鍾凱晴Mar 13, 2024Mar 13, 2024
PinnedPublished in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ese Edition曾俊華 要為香港耕耘希望「曾經是財政司,曾經參選特首,現主力參與有青年人、具顛覆性的本地科技初創項目。」曾俊華在發布NFT的網站上這樣自述道。他指自己心境年輕,每日努力學習有關元宇宙的知識:「我愛與年輕人合作,相信科技和教育是香港未來出路。」此外,他還想對香港人說,要心懷希望,「有了希望,我們就能排除萬…Apr 12, 2022Apr 12, 2022
Published in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ese Edition重新思考香港製造華南地區的家庭手工業者,曾與本港工廠的機械式生產線共同打造出香港品牌。6d ago6d ago
Published in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ese Edition嚴潤森:修補關係的網在人與人之間日益對立的情況下,尋找對話的空間似乎變得越加困難。CHAT六廠與第16屆沙迦雙年展共同委託馬來西亞藝術家嚴潤森創作系列作品《從這裏到那裏》,便從印尼少數民族的工藝和文化象徵中汲取靈感,試圖通過織物來修補人際關係。《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與嚴潤森進行對話,了解其創作理念…6d ago6d ago
Published in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ese Edition民間工藝與當代藝術的斷裂與共生我們時刻生活在現代化的環境之中,早已脫胎於農耕習性,與自然、傳統文化的斷裂已經習以為常。我們如何通過藝術品反思這些問題,修復關係?Mar 27Mar 27
Published in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ese Edition以「聲」共鳴在奢華住宅、新建體育館和繁忙工地的包圍中,留一個空間給聲音 — — 那些能令你我產生共鳴的聲音。撰文 尹琛;編輯 鄧詠筠Mar 26Mar 26
Published in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ese Edition工藝復興工匠精神的專業、奉獻和傳承。撰文 楊瀅瑋;編輯 鄧詠筠Mar 26Mar 26
Published in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ese Edition在藝文「沙漠」紮根如果「文化沙漠」也是一種文化,那麼便像仙人掌一般生長。Mar 26Mar 26